《罗生门》读后感2000字 -ag凯发国际k8

之前读过一次《罗生门》,由上海译文出版,与读客的版本比起来,阅读难度更低一些,读客选用各大名家的译本,别有一番趣味。只是需要沉下心来读,如鲁迅等人,属于早期白话,必须比较生僻,句式也与现在不同,但是这种鲁迅式的翻译方式,却更能体现芥川龙之介的文字特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看到这本书的序言简介的时候,揭露人性,我的脑中第一个浮现的人就是鲁迅。而随着深入的阅读,越来越觉得有种鲁迅的熟悉感。鲁迅的早期白话受龙之介的影响很大,二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属于冷峻而深刻的,直指人心。而内容更是同样的关注人性和国民性。清代胡文英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而这段话用以形容二人,也是同样贴切。就像医生的手术刀,锋利、尖锐、冰冷,沁入肌理而切中肯綮,旨在“行医救人”。甚至二者在文学形象的设置或者是人性的揭露上也有相似之处,如龙之介的《河童》和鲁迅的《狂人日记》里,都有狂人,和“人吃人”的情节设置。

《罗生门》.jpg

但是二者也是不同的,大抵是中日两国的民族性格有着差异,所以龙之介的文像是一把藏鞘的武士刀,初时读来,能感到杀气但是不见刀芒,压抑而绝望,但是往往出其不意的一击却又置人于死地。文章有着日本人显著的纤素清冷,如冷眼相观,又透露着自我怀疑的迷茫和消沉。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内容,都能用无比冷静平淡无奇的语调缓缓展开。如《罗生门》一文,前文用大量的清冷笔墨描述了破败的京都,阴气沉沉的寒夜和地狱般的罗生门,但是那个家将对老妪的愤怒,我们似乎又看到的一点人性的光芒,然而剧情翻转,善恶一念就在刀光闪过之间,我们同那个家将一起跨过罗生门坠入了地狱。而正如吴钩刀法诡谲,身曲而韧,鲁迅的文字辛辣,却是讽刺意味十足,讥俏而犀利,锋芒毕露。如《孔乙己》,主角那种自我认知的矛盾。自卑而自负,陷入时代的泥沼中,无法自救,行为可笑,可是猛然回头我们笑的何尝不是自己?(这里其实想说的东西很多,其实我们最后都活成了孔乙己,因为是罗生门的读后感,在此不多言,后期写孔乙己的时候再细说)

二者除了行文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应该是鲁迅和龙之介最终的归处不同。我一直觉得,若想写出这样深刻发人深省,或是打动人心的文字,必须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观感,而这样的敏锐导致的后果是作家本身需要承受倍于常人的痛苦,或者感受到更多的美。(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作家选择了自杀的原因,因为他们太敏感了,能感受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和更多的恶意。)正如我上文所说的二者文章特色的代表武器一样,他们精神的最终指向也是和那武器相似的。武士刀代表着武士道,玉碎而成全自己。当龙之介在时代的洪流里无处安放自己,他选择了细腻而敏感,从他的文字也能看的出来,淡淡的不留痕迹的描写这那些黑暗。然而最终这些敏感冲击了他的内心,造成了自我认知的混乱。就像在他的文章里只是在描述,很少有直接指出来人性,最终在这些纠结和矛盾里他选择了不妥协,挣扎挣断了那根悬着的纠缠的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人性的失望),选择了自杀。(他与太宰治是不同的,因为太宰治的自杀和他的价值观是一直的,或者说太宰治的自杀成全了他的内心,而龙之介更像是宣泄,一种玉碎式的终结。)

而鲁迅更像是吴钩,韧性极强,作战方式虽然奇诡,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却上升为一种精神符号,刚毅果敢,骁勇善战。鲁迅也是敏感的,作文www.yuananren.com但是他的的归处和龙之介完全不同。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再合适不过:“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他太坚强了,已经超越了一个作家自身的局限性,而成为了一个斗士。有如他所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令:个人觉得作为日本鬼才的龙之介,和中国的诗鬼李贺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文章也是奇诡瑰丽,光怪陆离。如《杜子春》、《黄粱梦》等,因为读客这一系列未收录,不再赘述。

这是中国的龙之介,日本的鲁迅,两国的人们常常这样评价彼此。但是我还是对鲁迅更为偏爱,毕竟人性虽然可悲,可是我们却不能失去前进的希望。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结尾吧:“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罗生门》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云边有个小卖部》书评500字

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