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读后感3000字 -ag凯发国际k8

书评读下来,大都在讲《秋园》如何给予人温暖、如何使人回忆、如何使人叹惋的一面,也就是说,大都在讲《秋园》的好的一面。现在,容笔者反其道而行之,我想讲一下《秋园》这部书的不足之处,也就是它的缺点。有错误、有不同意见,还请书友指正、批评。

事先声明,指出《秋园》的不足之处,并不代表我对《秋园》这本书怀有偏见乃至恶意,恰恰相反,在读到自序《厨房里的写作》,杨大姐提出的那两个问题“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的时候,我的鼻子就泛酸了。而到读到文末,秋园去世,之骅“整理遗物的时候,之骅在秋园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932年,从洛阳到南京;1937年,从汉口到湘阴;1960年,从湖南到湖北;1980年,从湖北到湖南”时,我几欲落泪了。

所以,指出《秋园》的不足,是为了《秋园》能够更加完美,作者的心意更能让读者理解。

1、年龄上的一些错漏:

a.受仁父亲的年龄:

在《秋园》中,受仁的父亲的年龄到底几岁是需要打个问号的,文章前后有矛盾之处。

第20页介绍受仁的身世时,文章写到“仁受是湖南乡下人,幼时母亲即过世,父亲做点小本生意——挑者货郎担子走街串巷,卖些坛坛罐罐之类的窑货养家糊口。由于四十岁才得仁受一子,父亲下决心要送儿子读书”,从这一段中可以得出信息,仁受父亲40岁才得子,所以在仁受(此时26岁)娶秋园时父亲应为66岁。

《秋园》.jpg

而在21页,文章便出现这样的句子“在南京安家后,仁受就惦记着要把老父亲接来一起生活。不久,由堂弟杨均良护送,八十四岁的仁受父亲来到了南京”,从这一段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仁受父亲到南京时84岁,然而仁受娶秋园不过几年,父亲是不可能一下子年长将进16、17岁的。

所以,在仁受父亲的年龄上,出现了错漏。

b.之骅的年龄:

在《秋园》中,秋园的女儿,也就是“两代中国女性”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骅,其原型是作者本人,她的年龄在书中也有多处矛盾。

从第三页的“五岁的小女孩”、“这是一九一九年,女孩名叫秋园”,可以得知,秋园1914年出生。

从第14页第三段秋园“四十六岁,她埋葬了丈夫”可以知道,仁受去世时是1960年。

因为作者是之骅的原型,所以之骅应在1940年出生,这本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在《秋园》一书中,之骅读完了完小,尔后读岳阳工业学校,再是读“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而读岳阳工业学校和读“共劳大学”都是仁受去世后的事情,也就是1960年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之骅至少20岁后才继续读书。

可以,在第216页,之骅“暗暗算了算:学制一年,毕业时才十九岁……”;在230页,之骅未及毕业下放农村做知青时,文章写道“这年之骅二十岁,扎着两根及腰的大辫子,穿着白色衬衣和蓝色背带裙……”,也就是说,之骅读岳工大时不满19,下放农村时才达20。这是与1960年仁受去世后之骅才继续读书是冲突的,除非之骅不是1940年出生,而是晚几年。

所以,在《秋园》一书中,之骅的年龄是无法准确确定的,前后矛盾。

2、时间线上的模糊和情节衔接有些许突兀:

a.时间线:

时间线的模糊和不精确相信并非仅我一个人读后的感觉,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尤其是新中国之后的叙事,时间线是基本被模糊掉了,许多的敏感的时间点需要读者自行搜索。我想,这么做,是为了故意避开敏感时期便于出版(特别是1966年后的那段时期,除了田四不幸离世外几乎叙述),但是目的达到了,却带来不少的代价。

b.情节

同样的,情节上衔接有些显得突兀、唐突这一点,相信也并非仅我一个人读后的感觉

举一例:38页~41页,花屋小学请秋园做老师

这一段情节,诚实地讲,我都快看哭了,大跌眼镜。

在这之前,秋园的表现是多么大家闺秀、矜持有道、懂得收敛,但是在这一段描写中,却出现这样的句子:“秋园先是愣了一下,生怕自己听错了,然后连忙坐到他们旁边”、“秋园飞快地跑进睡屋”、“秋园喝了几口烧酒,脸上红扑扑的”……

我无法想象,像秋园这样的懂得礼节、礼貌的女子,是如何连忙坐到四个大男人旁边,又如何用被裹过的小脚“飞快地跑进”睡屋、又怎么和几个大男人一起喝了几口烧酒以至于脸上红扑扑的……

是多么地突然啊,秋园的这一系列表现,就我的阅读形成的对秋园性格的印象,秋园是绝不会找这种情景做出“坐”或“飞快地跑”或“喝”之类的动作的。作文www.yuananren.com以至于我一直怀疑是稿子校对错了,此处的秋园应该改为仁受的,读到这一章结束才知道这四个绅士样的人,请的的确是秋园……另外,这一段的对话,总体来讲,很是生硬。

文章还有其他好几处显得突兀的,在此容不再述及。

3.《秋园》的蓝本:《妈妈的回忆录》

读完此书,我的内心产生了两个困惑:一个是,为什么在自序中,作者提到这本书的稿纸足足有八公斤,但印成书仅有11万字?另一个是,《秋园》此书读下来给我一种海明威的“冰山文学”之感,书的记录只是冰山一角,冰山的主体还隐藏在海面之下,有大量的内容隐而不写、大量的情感隐而不发,为什么会这样子?

然后又在代后记中了解到《秋园》在十几年前(2009年)已经由作者的女儿章红女士贴在天涯书话。于是我顺着这条线索去寻找,试图寻找《秋园》最初公开发表的那一版,于是,我找到了,那便是《妈妈的回忆录》。

《妈妈的回忆录》是《秋园》的蓝本,《秋园》是从《妈妈的回忆录》中抽出加工删改而形成的自传体小说。读完《妈妈的回忆录》,相比《秋园》,我获得了更为深刻、震撼的阅读体验。

《妈妈的回忆录》太具体了,太真实了,太直接了,太诚实了,太恐怖了。

首先,上述讲的两点,仁受父亲年龄、之骅年龄,时间线的模糊,情节显得突兀等问题在《妈妈的回忆录》没有出现。回忆录整本读下来,要比《秋园》顺畅、连贯、清晰。

另外,还得到了大量新的内容细节,比如子恒在66年后的遭遇、之骅对仁受的追念和反思忏悔之骅和王老师之间有过的细节,以及一些其他的内容。出于大家都懂的原因,这里不提及。链接如下:妈妈的回忆录

我认为,读罢《秋园》,不读《妈妈的回忆录》,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最后,很期待《秋园》二刷,也期待《秋园》借二刷变得更加完善!

《《秋园》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

2:《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书笔记500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