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读后感2000字 -ag凯发国际k8

当年流行众筹的时候,我foresee the future,这以后导演们拍电影还怕缺钱么?张艺谋或宁浩,搞一个众筹电影,得多吃香?每个参与众筹的人肯定要去看,而且会发动身边人去看。

还有网络作家,以前是靠打赏,到处是盗版(我也是长期看盗版)。以后可以事先报价,一章1万,众筹完毕再统一发布,那不得坐在家里数钱数到手抽筋?

快十年过去了,我foresee的future还没到来。

马亲王这次在个人公众号先连载十章,有点把网络作家跟线下实体书结合的意思。按照网文的传统,是上架,然而打赏,月票。按照传统实体书的套路,就是编辑负责,出版后宣传造势。马亲王先放出来十章,然后推出实体书,这宣传的手法,比《长安十二时辰》要先进,但还有可以改进之处。比如把预约下单搞成众筹或拼团模式,首印的销量就不愁了,还可以跟盗版书赛跑。以实体书为主的思路,到处签售,放弃了在线阅读的市场。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kindle上看马亲王的书。如果能提供赠阅的话,送人电子书比送纸质书方便多了。

亲王正当壮年,将来必然还有更多著作,营销手段也会各种升级。

《两京十五日》.jpg

《两京十五日》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是三观。

亲王在后记里讲了为什么要批判殉葬,不仅将其称之为“野蛮传统”,更难得的是讲了为什么“自己没法对此视而不见”。春秋责备贤者,洪武、永乐,无论在历史上有多大功绩,在殉葬这件事上必须承担责任,所以亲王创造了苏荆溪这个人物。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不喜欢苏荆溪,就我的阅读体验,这个人物的结局确实有点脱出了时代背景,感觉像是穿越回去一般。但是这个人物是为了亲王的立场和情怀而设的,要对永乐进行鞭尸,就必须有一个苏荆溪式的人物来替亲王行道。一部流行小说中的三观,比历史教科书的教育作用更大。我们这一代人读金庸,读萧峰就读懂了不要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读慕容复就读懂了不要为一家一姓而牺牲天下。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和《两京十五日》,都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飘扬着平民本位的旗帜。苏荆溪不仅是“民为贵,君为轻”传统的再阐释,更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身体力行者。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亲王著小说而独夫民贼畏。苏荆溪身上体现的反抗精神,怎么拔高都不过分。按照亲王的亲自定性,她是“推动书中波澜的灵魂人物”。这一人物形象,上可以追溯到聂隐娘,下至刺杀蒋经国的黄文雄。这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那些整天只会吐槽国民性的庸众是不会懂的。

《两京十五日》的一个主线是迁都和漕运。故事随着运河而展开,从南京到北京,叛乱因迁都而起,迁都成则漕运废。作文www.yuananren.com一开始是借着盐商汪极的口说出既得利益群体的心声,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漕运废了,那些靠漕运养家糊口乃至起家发财的群体生计如何着落?漕运共同体为了自己的生计,是断不会容忍迁都发生的。随即点了一句:银钱如水,需要流动。漕河一废,则南北隔绝。

接下来是借着老兵孔十八的口,讲“天子守国门”的意义,一旦迁都,漕运必废,南方的物资就很难送到北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就难以抵抗。

再接下来,是借太子的舅舅张泉之口,说出漕运对南北融通的商业利益以及国民对大明合法性认同的意识形态利益。用今天的术语,就是打造国内统一市场,实现经济内循环,树立中央政府权威。为了突出这一观点,亲王让张泉在临死之前,还要大喊“帝都南北,关乎漕河兴废;千里漕河,关乎大明千秋基业。陛下慎之,慎之!莫要只用钱粮衡度,而要以社稷之利为量。”

定都北方,有利于南北融通,将南方的人才和财货带到北方,如同一个人血脉畅通。如果定都南方,则南北隔绝,必将渐行渐远,如果一个人半截偏瘫。这个观点,钱穆先生在《政学私言》里讲过。虽然他是南方人,但是他认为抗战后应当定都北方。当时他还引用孙中山的遗训,说中国若欲经营中亚,当定都伊犁。我后来查了伊犁的温度和降水,感觉太不靠谱。

如今各个城市的开发,常常是先把市政府迁到某个新区,带动各种资源集聚,也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而微者。

看完整本书,马亲王把关于迁都和漕运的各种观点都展示出来了,但并未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后记里也只是提到了地震和后任皇帝成长环境的因素。

如果让孩子读这样的历史小说,不仅可以熏陶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引发对运河工程的好奇,更能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天子守国门这一国策和开凿大运河的意义。今天的中国,人口在向东南集聚,但因为首都在北方,还在搞南水北调,大运河的运输功能虽然已经没有了,但促进货物流通和人才流动乃至民族融合建立国家认同依然是刚需。

钱穆先生的建议虽然不是很靠谱,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并未消失。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浮生六记》读后感450字

2:《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000字

网站地图